看完《深夜特急》有感,很想整理一下這幾年旅行前後看的書,

其實也就是我叨念的幾本書和旅行回憶,就做個書單吧!

 

關於獨自旅行:澤木耕太郎《深夜特急》

一個年輕人,一年一千九百塊美金,從德里到倫敦的巴士之旅。

聽聞這套背包客聖經許久,看了才知道原來這套書出版已然三十年了,這麼久以前的遊記,讀起來還有感覺嗎?答案是肯定的,那些關於迷茫年輕人的思索、關於獨行窮遊的自白,仍然是許多代的旅行者都會泛起漣漪的文字。

總覺得自己在最好的時候遇見這本書,已經走過一些旅行的路,和書中的作者一樣二十幾歲,更能體會那些旅行的種種心態。還好不是高中時候讀,讓我的遠行有自己的印記,也才更有共鳴,讀到最後一頁,欣然微笑。書以冰島作結,而我獨自遠行的起點是從冰島開始的,多有趣的連結。他的「香港」就是我的「冰島」,旅行初始的驚奇與快樂,從那之後就一直尋找影子,卻無法重複。所以我後來也卡關了許久,去其他地方旅行,都沒有第一次長途旅行的驚艷和興奮,不夠壯闊、不夠孤寂、不夠有意思,然後被生活消磨了。

《深夜特急》又激起了旅行魂,那種只是想完成一種任務式的旅行,也完全是我會想做的計畫。《深夜特急》又不止於旅行,更多於一份二十六歲的自我檢視,紀錄當下年歲的視野,真實的,有時也會在字裡行間讀得很煩躁,覺得作者很煩很瑣碎,就像自己有時也會如此受不了自己的彆扭和煩躁。那是一場漫無目的、低物質慾望、冗長的、意義尚未安放的長途旅行,迷茫沒關係,在路上總會想通的;孤單沒關係,在路上總會遇到可以交流的人;不知所措沒關係,總會有辦法的;意義甚麼的,在路上慢慢想。

冰島

 

機場:狄波頓《機場裡的小旅行》

狄波頓受到倫敦希斯洛機場的邀請,作為第五航站的駐站作家,所寫下的機場觀察之書。

一直覺得旅行中的移動等待是必要的,沉澱和思考,預備下一段旅程。我很喜歡這種安心,在一輛長途的車上或飛機上,或者等候的位置,但你知曉目的地,你知道總會抵達某個地方。所以我才很喜歡「機場」這個意象吧,懷抱著旅行興喜出發的人、滿眼哀愁流淚離別的人、熟悉模式商務出差的人、結束旅程回家的人、穿梭機場工作的人,形形色色在機場交錯的人們,都被作家紀錄而下。

能夠成為一個大航站的駐站作家,穿梭機場的角落,放一個請來跟我說故事的牌子,多麼酷的事。

我目前為止的機場漫遊,印象最深刻的一幕落在香港機場。轉機大廳裡,一個近乎歇斯底里的女性旅客一邊哭喊著我不知道的語言,一邊脫去她的衣服,旅客匆匆自動規避,沒有議論紛紛,只有小心翼翼的瞥幾眼就轉開,她在大廳空闊的圓心裡赤裸地發狂,機場工作人員提著醫務箱與我擦身而過,我也沒有停留,所以記憶就只停在這裡。後來我嘗試搜尋新聞,甚麼也沒有,也許這在香港機場不算新聞,難民?非法偷渡?被拋棄?發病?抗議?故事沒頭沒尾,我只是片段的目擊者。

在機場,就只是片段的參與者吧,挾在國與國之間,也許我們都是夾層之間赤裸的遊魂。

機場.jpg

 

印度:李欣倫《重來》

一個作家的志工旅行反思,在印度、尼泊爾接觸貧窮和殘缺,從中思索生命和微笑的一本書。

把印度放進我的旅行履歷裡有點取巧,畢竟那時我不是背包客,也沒有體會印度式的驚奇和刻苦,我是藉由一趟團體志工旅行去印度的,說是志工也沒做甚麼,去北印度山中生活了兩個星期,僅僅如此。但那時確實也看見印度的許多面向,繽紛的、髒亂的、匪夷所思的,讓我思考志工旅行這件事,思考交流、簡約、理解,很多小小的事,尤其是糾結於尋找意義。

我是從印度回來後,才開始讀《重來》。

關於意義的糾結,我找到目前最能夠接受的一段話:「實在無須積極去追尋、去詰問、去搞清楚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是,讓一切自然而然地浮現,像花自然而然地綻放,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觀照它,凝視它,看它緩慢地流過你。」也許自己總是太糾結於意義,出發的意義、旅行的意義、生活的意義、一切的意義,還不如感受稍縱即逝的片段,凝視它,不管是髒亂的車站、霞紅的峭壁、蒼涼的楓香步道,那麼一秒的停駐,知道自己還有感受的能力,就好了。

凝視著時光流過自己,就這樣吧。

西姆拉.JPG

 

英國:德朵夫人《不列顛‧旅人》

一個留學生妻子的英國遊記,以雪菲爾為中心,圍繞著一些電影和書本的旅行紀錄。

算是我高中時期最喜歡的一本遊記吧,書本的質感就很像英格蘭鄉村的質感,蒙霧但細緻、荒野帶著豐饒,書中在山峰區的遊走,還有那一些石南花照片,很打中我,也把我後來的旅行引向山峰區,去《傲慢與偏見》的峭壁眺望,去看霧起的英式鄉村早晨。

後來我去了山峰區,只住了Hathersage一個小鎮,只走了一條健行步道,但體會到健行是件多有趣的事,找指標、看羊、遇人、野餐,決定下次還要再來,沿著小鎮走走停停。儘管背包客總會有個拒絕觀光客標籤、想要在地化的心態,但事實是你短時間內是沒辦法偽裝的,那就安然當個旅人吧,一樣生活,買菜、喝茶、走路、等車、睡覺,進入一個小鎮,然後離開,然後再回來。

小鎮.JPG

 

冰島:賴仕涵《不應該的人生:在冰島的人生七堂課》

一個精神科醫師的冰島旅行紀錄,藉由遇到的人事物探討人生與成長的課題。

向來對於「勵志書」和「心靈成長系列」敬謝不敏,而且這本書也沒有壯觀的照片和漂亮的文字,但是卻有著神祕的羈絆,乃至我每次經過圖書館書架,我都想翻翻這本書,翻了幾頁又覺得索然無味,如此重複著。我是在旅行前看完這本書的,也順著指引停留了這本書作者最喜歡的小鎮Vik,沒在那裡找到我想要的,但在其他地方遇到了更多驚喜。旅行前看了幾本關於冰島的旅遊書,比起制式化的指南,這本書比較不一樣吧,旅行回來後我發現,其實只是某種對於冰島的情感吧,只有這本書與我如此相似,所以總會回頭翻書,企圖找到一點共鳴。

現在想想,Vik給我兩個課題,一個是對抗獨行的孤寂,一個是站在路邊的勇氣。那時我還沒有開始享受旅行,在Vik的青旅,我想著要怎麼打發時間,在小鎮遊走、逆風走向幾公里遠的小瀑布、走去海邊被海風吹到頭痛、坐在大廳翻閱著前人留下的東西、自己煮一餐在無人的餐廳吃完,如此過了一天,我的感官好像封閉了,也許是Skogar的瀑布太美好,也許是Eyrarbakki的團體生活太安逸,也許是Reykjavik的城市漫遊太歡樂,總之Vik沒有特別開心的回憶。那也很好,其實很好了,我在這裡克服了這些很多事情。

站在路邊舉出大拇指,確實是件很彆扭的事情,我站在Vik小鎮的最尾端,內心掙扎著,勉強舉起手,一邊想著我是怎麼把自己逼到這步田地。確實沒有巴士到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我把自己逼到路邊的,非得要試一試hitchhiking的勇氣。我不會說這是人生一定要有的體驗,畢竟我事後想想,別人憑甚麼讓你搭便車,你憑甚麼要搭人家便車,但我試了,像是解決一道難題一樣請人幫助,有人停下了,我很感激。

當我一直站在路邊時,我好像也克服了什麼。路上沒有甚麼應該去做,或者不應該去做,但至少我試過了。

維克.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