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與南 (1).jpg

一些2017年和2018年讀的書,作個紀錄,留個念想。

 

01
《翻牆讀唐詩》,六神磊磊,新經典文化,2017。

「歡迎來到盛唐。」

這本書讓我體會兩件事,一是說書人的魅力,一是粉絲的力量。

以前我總會想為何要讀別人的導讀,直接讀原著不就得了。以前在我還沒想明白的時候,說出我想成為「文學與大眾的橋樑」。後來我漸漸明瞭,成為通曉原著的專家很難,而可以將專業知識轉化成大眾語言進一步推廣出去的,更難。後來我終於可以回答什麼是「文學與大眾的橋樑」,就是那個說書人,那個熱情探求知識並將知識傳播出去的人。

有人說書,或許還沒人聽,但粉絲不管有沒有人聽,仍會默默愛著作品或作者,粉絲不過是「知音」的現代說法。杜甫生前籍籍無名,是粉絲把他的作品挖出來,擦亮,本是金子的金子坦然地發光。唐詩隨著時代逸散,是歷代粉絲苦苦收集,窮一生著一書。堅持做某件事,總會有人看見,也許是多年後,也許是百年後。

用更為宏觀的角度看詩歌史,不禁想,走到現代詩歌,我們的時代站在怎樣的維度上?一種模式走到頭,怎會有新的模式出現,新詩已經不新了,下個時代的進化會是什麼?影音?VR?當紙本的載體漸漸消失,幻變的未來可能比想像的還要不可思議。

 

02
《銀翼殺手》,Philip K. Dick,寂寞出版,2017。

「每一個人曾有過的想法都是真的。」

仿生人、殺手、輻射落塵、電動羊、殖民星球、共感宗教……朝聖1968年的科幻經典,在五十年後依然走得很前面。

後來才知道,原著書名:「Do Android dream of electric sheep?」的翻譯其實更接近「仿生人會夢想擁有電動羊嗎?」,這樣的講法是建構在書本裡的世界觀,而之前被翻成「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感覺更為詩意一些,但也合適,裡面探討的便是仿生人是否會有同理心、是否會做夢。若以仿生人是一種龐大的演算法來看,是可以做夢的,也許夢境就是排列組合,隨機觸發。這樣一想,我們也是這樣吧,因為白天的煩惱,觸發到記憶深處的某種印象,所以墜落、相遇、行走、擁抱。

 

03
《北與南》,Elizabeth Gaskell,鸚鵡螺出版,2018。

「那麼,你要走了嗎?」

作為影集的粉絲,一開始對大量的文字敘述是不耐煩的,密密麻麻的內心戲,長段的台詞。翻閱了幾個經典橋段,文字逐漸浮現出感覺,與影集的畫面重合,或者跳出新的畫面,這才感受到閱讀原著的樂趣。

影集專注於瑪格麗特的視角,小說則讓桑頓先生的人物較為立體豐富,可以讀到他的內心話、內心戲,可以看到桑頓妒忌的小糾結,帶入影集形象就覺得十分逗趣。

是說,BBC版的《北與南》目前還是在我的影集排行版前三名,可能是中學時期全班期盼追劇的童年濾鏡加成,瑪格麗特走過致命的棉絮如大雪紛飛,桑頓先生在棉絮中一個俐落的回眸,我是從那樣的歷史課認識工業革命、認識BBC、明白追英國劇這怎麼一回事。

 

04
《走河》,謝旺霖,時報出版,2018。

「別再回頭,也不要忘記。」

《轉山》隔了許多年,換讀《走河》,多了很多焦躁。年少的我,讀到的總是驚奇的情節、未知廣闊的風景,嚮往冒險遠行;而今,讀到的多是作者的情緒,途中與自己的拉扯、彆扭和固執。

我知道的,旅行中的不安與躁動,不是走到旅程的終點就能治癒。

 

05
《馬惹尼》,馬尼尼為,步步出版,2018。

一個做白日夢的馬來西亞民間小故事,超現實的版畫和batik拼貼,組成一場浮動的馬惹尼夢之旅。後記裡,作者說,椰子被喻為全世界最大的種子,最後馬惹尼坐上巨大的椰子漂浮在海上,這個關於白日夢的故事落下一個飄盪的結局,興許平安無事,興許巨浪在千里之外,都無所謂了。

「就算種子沒機會發芽,這樣的漂浮旅程也算是人生了。」

 

06
《人虎》,Eka Kurniawan,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在台灣要找翻譯成中文的東南亞小說,確實難找,2013年要去泰國自助旅行時,泰國小說真是個位數,2017年去越南旅行,要找一本台灣出版的越南小說幾乎沒有,今年的工作做東南亞議題,換找印尼小說,也是稀少。是故事沒有市場嗎?還是翻譯人才短缺?可以再觀察和想想的問題。

因為講師推薦,同事買了一本中國出版的印尼小說《人虎》,借給了我,擱了許久才看完。故事開頭前半段有些昏昏欲睡,名字難記,角色紛紛出場,故事到中間開始演八檔點,確實有點被這種庸俗的獵奇劇情吸引看下去,直到最後時間繞回凶殺案前一刻,忽然整個故事「喀」的一聲嵌合。整體來說,還不錯,印尼鄉野風情加上八點檔反倫理劇情,在敘事視角上也頗有趣,轉換角色敘述轉換得很流暢,讀著讀著就換到下一個角色的人生故事裡。

「一躍而出,像天鵝一樣雪白。」結尾餘韻無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