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天寶三載上元節,長安舉城張燈歡慶,然而城內暗流湧動,狼衛執行「闕勒霍多」的任務意圖危害長安,《長安十二時辰》講述死囚張小敬在一天之內,拯救長安城危機的故事。

最先幾集緩緩地看,查狼衛、右相與太子黨爭、盛唐風俗、長安的異國文化薈萃,盛唐古裝mix反恐任務,被畫面構圖、服飾風俗和扎實的動作戲吸入其中,好似也一起活在天寶三載的上元節這天。如果是高中時候看此劇,歷史和國文都會讀得很開心吧!

看完此劇,也想講一句:上元安康!

 

(劇情雷,幕後主使雷)

 

盛唐外衣包裹的現代寓言

看《長安十二時辰》前十集之時,只覺得這就是一部美術服化很厲害的反恐任務,隨著每集報時官的朗聲報時,也逐漸走進這個故事的氛圍裡,看到後半段感受到故事包裹許多現代寓言,從民坊拆遷、官府失職失能、舉國鋪張富麗堂皇實則內在蚍蜉啃噬,上位者享樂粉黛鯤鵬大美,下位者馬屁拍盡粉飾太平,把盛唐巔峰下的衰敗之象,顯現得如若真實。

「一文錢可買兩個胡餅」

這句話的後座力十足,雖然放在故事裡這句話推動造燈者將燈製成自爆武器有些太過作者安排,但看完劇集,腦中一直想起的也是這句話,根本就像電影《全面啟動》的超強INCEPTION。「一文錢可買兩個胡餅,可以讓一個人多活一天,若是孩子可以多活兩天」,這不也是當今嗎?塑造泱泱大國的華美表現,萬人燈會煙火、封城軍演展示、富麗無用的高樓場館,在無所不在的管控下,這樣一句話可以透過角色講出,可以植入觀眾的腦海裡,佩服起這部劇,當然千錯萬錯都是舊時代當權者的昏庸。

一場危機之前,兩大勢力的黨爭,右相和太子的爭鬥,攪和在搶救長安24小時之中,看得實在煩躁又不過癮,還有第三宦官勢力在其中維持平衡,而擁有歷史之眼的觀眾,知道十年後還有一場安史之亂等著,讓一切勉強有趣起來。這似乎也和2020年的現今有所呼應,在這場空前的疫情危機之前,世界兩大勢力還在角力,中國、美國,混雜著WHO、EU等,而我們沒有歷史之眼了,塵埃落定之後,換我們面臨當初選擇的代價。

 

 

走出盛唐畫卷的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像個長畫卷,不論是主要角色、次要配角,或是鏡頭帶過的路人,站出來都各有特色,儀表、服飾和氣勢擺出來,似乎就是盛唐走出的人物,長安城裡的大小人物,構成這令人信服的長安一日。劇組的幕後班底十分用心,尤其是看完幕後花絮的禮儀特輯,霎時好像回到中文系的課程,老師都是這麼溫文儒雅地講課,古禮搭配呼應到現代的理解,自由與約束,禮是對人的包容,禮是一種尊嚴。

在群體與個人的對應中,《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安排得很個人,張小敬是個人的英雄主義,龍波是個人的恐怖主義,連最大的幕後主使徐賓都是個人意志的驅使,而且每個人物都在危機之前面臨選擇,有些能兩全,有些決定了命運,有些則讓自我意識醒來了。

就寫寫幾個印象深刻的人物和地方。

 

1. 張小敬:我是守長安的兵

你真的不圖什麼嗎?作為英雄片裡的小人物英雄,張小敬這角色真的是從頭打到尾、從頭摔到尾,屋簷跑酷、巷弄博打、馬車追逐、伏火雷爆破,打戲酣暢,文戲也細膩,穿梭在長安市井,和各種市井人物交換情報。這也學到,多幫助別人,在有用的時候很有用,以及受人幫助,總有一天也是要還的。

張小敬的意念是守護,守長安的兵,不退!就希望守住長安上元節的一日熱鬧,讓所關愛之人可以好好活著,上街賞燈、吸燭、吃鹽,像理髮匠一樣可以在燈節帶女兒去賞燈,像祝慈一家人一樣可以在佳節幫助他人,可惜現實就是這角色都領便當了,荒謬的是張小敬這一天想救的人都沒救到,只救到本是死囚的自己免死罪,唉。

在結局中,覺得於情於理,他都必須要離開長安,九年長安不良帥的人情在一日之間消耗殆盡(小乙QQ),手刃多少守長安的兵(黨爭之下橫死街頭的兵QQ),看盡聖人和高官慘況(誰還看你順眼QQ),「事了拂衣去,身藏身與名」是最聰明的選擇,反正歷史之眼告訴我們,騎士張小敬還有戲。詳見姚汝能《安祿山事跡》,把史實著作的一句話,留給讀者腦補續集,厲害!

(張小敬打鐵花的打戲也太美!)

 

2. 從出世到入世,再出世的李必

「鯤鵬展翅九千里,它看不到地下的螻蟻。」這句台詞是給李必的,也適用於給既得利益者,在站優勢的一邊,出身良好世家,譽為神童,以作為宰相匡濟天下為目標,有沒有必要看見地下的螻蟻?這部劇的後半部,讓李必被龍波教訓、落入地下城牢籠,讓聖人流浪民間、看盡臉色,都是讓螻蟻被看見。

李必從頭開始就是自私的,他是太子黨,必站在太子方,維護主子周全,維護官位,可落到最後,自己也不過是一顆無力的棋子,忙活一整日,老師那句:「無論一生際遇如何,心中萬不可蒙塵哪」確實是忠言。

(李必好像是越慘越好看)

 

3. 作為大唐子民檀棋,我就想看好人有好報

其實在前半部分,劇的人物太多,一時之間也不太注意女婢檀棋這個角色,跟著李必身邊,幫公子跑腿、傳話、斡旋,直到劇情突然讓她換唐妝,在鐵板上跳舞,一下子檀棋就明亮起來了。檀棋在劇裡代表自我意識的選擇與成長,她在棺材裡的「我不只是奴,我要活下去,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讓檀棋重生了,做一個「有用的人」,把想做的事情做到底,不也是很多人的追求嗎?

檀棋的意念是那句「作為大唐子民檀棋,我就想看好人有好報」,這句台詞在說出的當下很是觸動,跟著張小敬一起感動,對啊,這也是觀眾的心情,看劇看到這裡,我就想看好人有好報啊,所以跟著主角緊張、行動、憤慨!也是姚汝能最後的意念,搖擺不定的他,最後也為了這個意念選擇犧牲自己。同一句台詞也出現在徐賓的口中,他就想看好人有好報,可這世界沒有這麼公道。

看到一個劇評說檀棋的結局選擇,代表了她不再是某人的附屬品,也不是某人的戰利品,覺得滿有道理的,況且她欠嚴太真的鬥倒許鶴子還沒還呢。

(後面才發現女婢+登徒子這條線還滿好看的啊,然後就結局了)

 

4. 長安,崔器

就想留一句話給這個角色,手拿兩錘,嚼著薄荷葉,痞笑痞笑地走過長安大街的崔器,內心卻是搖擺不定,不夠聰明做出最好的選擇,所以最後為了信念死守靖安司,一句:「長安,崔器」,足夠動容。

 

5. 龍波aka蕭規

對於大反派,個人沒有甚麼太多的共鳴,說是黑化的張小敬也好,說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也好,反正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幕,一是聖人在蕭規面前背出第八團的名字,剎那間蕭規淚流滿面,那是他的高光點,為了第八團的正義和公道。

另外一個是榮登油膩霸總吐槽的名場面,龍波抓起魚腸的手指吃薄荷葉,一舔,瞬間雞皮疙瘩,超油膩的那種。

 

6. 元載

不算是反派,但元載在這部劇裡絕對是令人討厭的角色前幾名,牆頭草的小人兼小人物面向,加上驕縱的王蘊秀,厭惡感加乘。不得不讚嘆演員演得很好,把那種蠅頭小人的賤度演得恰到好處,他似乎在這場危機中,押對了很多選擇,靠向對自己有利的那一邊,也足夠聰明判斷情勢、躲過危機,每當小人得勢,就想想歷史的後來吧。(當上宰相,但也因貪汙被滿門抄斬)

如果說張小敬和蕭規是一組對照,我覺得徐賓和元載也可以做一組對照,都是苦無升遷機會的小官,都是很會審度時勢的聰明人,元載做了最有利的選擇,活下來而且兩全。小時候看這種角色,只覺得非常討厭,長大之後不要成為這樣的人,但二十幾歲後,再看這種人物,依舊討厭,但有一部分是討厭自己有些明白他的選擇,很難說他做錯了,在那種情況下他確實做了最有利的判斷,如果沒有心中那股堅定的信仰(可能是希望長安好、可能是堅信忠義、可能是為不公義討回公道),似乎很有可能成為那種人。又想起了屈原v.s.漁父的人生對照,「元載」這角色代表了最賤的那種隨波逐流吧,但願為官為權者少些「元載」們吧。

 

7. 李白

沒有出現在劇中的角色,他卻無處不在,李太白的詩出現在配樂中,台詞中,觀眾的想像中。

此處我想寫寫對於創作者的敬意,以及原作者馬伯庸給我的一點啟發,據說《長安十二時辰》小說的源自於知乎上面的問題:「如果你來給《刺客教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他的答案是唐朝長安城,於是揉合歷史史實和想像虛構,寫成一本小說。許多歷史梗埋在其中,卻也不會偏離史實太多;側寫歷史上真實出現的人物,賦予不同面向的生命。很佩服這種寫法,在一種歷史既定的有限空間裡去創作,卻可以放入很現代的靈魂和古今皆同的人生選擇,如果要用小說來地方創生,就要走這一路吧。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個人很喜歡劇中的一個段落,張小敬、檀棋和伊斯組隊穿越街坊,從暗路走向燈火通明、行人挾雜的大道,人們點燭、吃鹽、祝福,在張小敬的背後,檀棋輕輕地吟唱一曲《俠客行》,前面一次張小敬在馬車裡朗朗唸詩是表念他的志向,不圖什麼,圖個長安街市燈火熱鬧之樂,檀棋輕聲吟唱是一種很溫柔地理解,明白事了拂衣去,長安街市依舊燈火通明,彷彿可以走很久,很久。

最後,也就適合以一首《俠客行》作為結尾。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長安十二時辰
    全站熱搜

    joy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